关于我们
活动信息
求是撷华
求是西湖人
求是科技基金会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古往今来,上至浩瀚宇宙下至万米深渊,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歇。求是西湖大讲堂第二讲,我们邀请到西湖大学深海技术讲席教授崔维成博士,与我们分享他与蛟龙号意外结缘,从而开始他探索深渊极限的故事。

深海里有什么?有未知,有希望,也有崔维成的梦想。



崔维成,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

他从来没有接触过潜水器,但是国家只要有需要,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全新的领域,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他干成了,就此结下了与深海的不解之缘;

他的第一次海试,就遭遇上了“莫拉克”台风,从未下潜过的他,在船上签下“生死状”,带头下潜,慢慢地海试走上了正轨;

他在蛟龙号项目正取得辉煌时,选择悄然离开,开始创新模式的探索,首次引入“国家支持+民间投入”、“科学家+企业家”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发起“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的项目。

对崔维成而言,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当初设立的最重要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他的追梦旅途也有不圆满的地方,但是他表示:

“圆满是偶然的,不圆满是经常的,因为不圆满,才能找出自己还存在的问题,才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从一个深渊领域的外行人到国际认可的专家,崔维成如何在近20年在深海领域成长、扎根,如何数次在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坚持下来,在座师生也纷纷抛出自己的困惑,我们精选了几个问题,来看看青年学子和PI好奇什么,崔老师又是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的。

Q:深海中与众不同的现象有哪些?

A:深海中,我自己下去那么多次,只有一次到过马里亚海沟海底(7000米),发现我从这头开到那头1公里左右的距离,也是变化很多,我们人类对于深海海底了解实在太少了,深海海底究竟怎么样,始终对我们来说是很神秘的,我自己也不能说很了解。我们当时下潜过的海底比较荒凉。我对这块,还是相当无知的状态。

Q:除了对资源的探测、对海底形貌的探索这些应用,还能展望一些潜水器其他的应用吗?

A:潜水器的用途很多,深海的勘探、考察、救援作业、打捞,或者海底里面的施工等。现在陆地上地形地貌我们已经探测得很好,但海底依靠母船上的多波束声纳扫描出的地形地貌,精度还很差。如果用潜水器下去拍的海底数据,这个精度可以提高很多。但是目前大部分潜水器的测试设备,一次航行下去只能测很小一点点,一次下去只能工作几个小时,这样拼出一小块的图,这个代价就很大。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把海底一条海沟整个都做完,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人类想要把海底的地形地貌做完,还有相当长的路。

载人潜水器的成本和无人潜水器的成本实际上是差不多的,无人潜水器,有时候因为各种问题很容易丢掉,载人潜水器只要人在里面,不会丢,人有状况,潜水器通过抛载就可以上来。所以人下去,对潜水器的安全性,对设备的安全性,都带来很大的好处。我自己感觉今后发展,双功能型的,人想下去的时候可以,人这次不想下去了,就不下去,也可以。

Q: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做仿生鱼呢?有没有人考虑过按照其他水生动物的运动原理做一些仿生水母、仿生乌贼之类的?

A:这些都属于仿生鱼的范畴。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叫仿生鱼呢?目前我根据使用的材料把潜水器分成三代,第一代用的是航空汽油,做的潜水器很笨重,没有自航能力,只能直上直下,这个叫第一代的潜水器。第二代我们发明了固体浮力材料,实现了小型化,在海里面有自航能力,但是它的成本比较贵,它的性能跟海里面的鱼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什么鱼能够实现那么高的航行性能,那么高的效率,那么好的机动性?从技术发展的趋势来判断,我自己感觉到我们能往这个方向去走。这个鱼,是各种各样的,你说的这些都属于仿生鱼的范畴里面。现在仿生鱼的研究范围对象非常宽,有人仿这个,有人仿那个。最终采用什么样的母型,根据你潜水器用户的性能要求来的。我是要快速性的,就以游得快的鱼作为主体仿生。如果是要比较稳的,或者是要机动性好的,就看哪些鱼是机动性好的,根据需求来选母型鱼,兼顾其他的性能,这是仿生鱼里面要解决的。

Q:当您碰到这么多研发中的挑战,您对深潜器的研发和探索深海的位置总是一如既往充满激情吗?您是如何应对科研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呢?

A:这是科研过程,也是成长为一个科学家的过程,也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追求的过程。焦虑和发脾气,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帮助。所以你该到了睡觉的时候,赶紧深呼吸,今天还是要赶紧睡好,第二天才有充分的精力。在带有情绪的状态下做出的决策,对这个事情没有任何的帮助。所以慢慢的,随着你自己不断的成长,不断的经历,你心态的承受力也逐渐提高,逐渐稳定。

还有就是,你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稍微看开一点,做了努力,事情没做以前全力以赴,做完了结果已经定了,后悔没有任何的意义,下面需要来总结经验、教训,什么地方可以改进,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就逐渐帮助我成长。今天为什么有这个分享,就是要让自己一步步成长起来,能够担更多的使命,做更多的事情。同时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因为我现在看到科技界很多年轻的知识分子,三四十岁压力很大,最后身体出了状况,这些都不应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为国家的服务是长久的过程。我一直讲身体的劳累是摧不垮的,睡一晚上就恢复过来了,精神上的放不开才是导致你的各种疾病的根源。所以锻炼抗压能力非常重要。


Q:崔老师您在短短数年内完成了团队的组建工作,并且参与了多项新型深潜器的开发与测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工作。对年轻老师指导学生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吗?

A:因为年轻老师指导学生,这里面就有两个,一个是选一个什么样的方向,选一个什么样的题目,这是要考虑的。这个事情我做成了,对社会、对国家有什么好处,你要做一个充分的分析。

第二个,我自己完成这个事情的可行性如何,因为我自己,大家觉得我自己胆子很大很冒险,但我自己认为没有百分之五六十的把握,我不会轻易出手,自己还是要评估一下的。所以我们怎么样选择一个抓手来做这个事情,刚才说了,我有一个总目标,分解成阶段目标,再找到每个阶段的具体抓手是什么。

另外我们经常抱怨没有人才,因为我年轻的时候脾气很冲,人家做不好也批评人家。但其实同样的技术问题,我交给你做,你做一个月以后我发现达不到我意想的进度,然后就骂你笨。还有一种,这个问题不是他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所以我后面慢慢的就变成,我叫你挑100斤,你挑了一个月发现挑不动,我就给你分出来,你挑60斤,再分40斤找其他人。如果你挑100斤很轻松,我再给你加20斤。就是怎么样把人用好,人家开心,你也开心。所以只要把人用好了以后,在我眼里面,每个人都是人才。

我在团队里面,我希望所有的人,踩着我的肩膀快速地发展你自己。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希望每个人真正意识到做事情,不是为导师做的,是为自己做的,这样思维以后他实际上就已经走上了成才的轨道。作为一个导师来说,慢慢地通过人生的经历、阅历,尽量引导,多多鼓励,让学生们走上成才的轨道。


现场提问


两个小时的分享和问答很快结束,崔维成的经历让我们相信在求知的热忱和探索的驱动之下,深海的奥秘会慢慢被奋斗者们逐步揭开。

作为求是西湖大讲堂第二讲的嘉宾,崔维成的分享内容也正契合“求是精神”这样一种科学精神的传扬,求是西湖大讲堂作为西湖大学与求是科技基金会共同策划组织的深度交流的学术平台,通过学术报告、互动问答、分享交流的形式,为科学家带来碰撞和思考,为公众带来启发和收获,以期让科学精神长伴我们,指引方向。


求是西湖大讲堂 面对深渊,挑战者崔维成的答案是什么?
求是西湖大讲堂
面对深渊,挑战者崔维成的答案是什么?